设计学院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甬派客户端:再进城杨村!人大学子携手宁波理工师生团问道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10-29 发布者: 浏览次数:

甬派客户端记者 佘蕙

调研小组从这里进入城杨村

艺术塑村,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条可复制路径!城杨村、俞塘村等一批基于乡土艺术挖掘发展的村镇实践,引人关注。日前,5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2019级本科生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师生团队一起,深入城杨村实地调研,探寻传统手工技艺在持守与嬗变中的创新发展脉络,让乡村传统技艺在历经文化变迁的背景下,扎根现实土壤,重塑生命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调研小组实地走访调研。

调研团队走访了多位乡村传统技艺传承人,对城杨村传统技艺的发展现状有了全新切实的了解,也试图根据传统技艺的特性为其匹配不同发展路径。调研中,师生团了解到,一年来,这个东钱湖畔的小山村,因为一个教授的到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转变始于2020年7月。当时,应村干部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来到了城杨村。邀请他是因为之前在宁波宁海县葛家村的成功经历。2019年起,丛志强带领团队,历时一年多,在葛家村建成了40余个艺术共享空间,将葛家村变成了富有艺术味的“网红村”——如今,葛家村每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累计增收250万元,吸引在外村民回乡创业投资总计已达2000多万元。

城杨村位于东钱湖最南端,东邻塘溪,西至横溪,南到白云寺,北至百步尖。四面环山,两条小溪穿村而过,风景如画,但没有多少产业,集体经济也很薄弱。反复思量后,丛志强决定先干起来——村里成立了由村民、研究生团队和镇驻村干部组成的艺工队,投入村庄微改建设中。

调研团队对“竹编艺术家”俞振飞进行访谈。

城杨村微改,不是“教授干、村民看”,村民是主力军。丛志强决定先请有意愿的村民带头做,他负责引导和示范。村民俞振飞和两名村民两个月间,用1500斤毛竹编织出了一顶直径6米的巨型“农夫草帽”,之后又编织出一个高7米的“酒瓶”。如今,它们已成为村中的网红地标。

而“杏缘手工坊”,已然成为城杨村的品牌之一,不少顾客慕名而来,这对于村民薇姐来说,既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也在游客的鼓励中,找到创业的快乐。

村里还把木匠、泥匠、漆匠等能工巧匠集结起来,对村里的公共空间、闲置地块、便民设施进行改造。不到一年,村民完成了菜场、慈孝公园、展览馆等60处改造。古树、灰墙、碧水、廊桥……改造后的城杨村,如同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乡村画卷。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智慧人居环境设计系副主任黄小华为调研小组同学解析艺术赋能乡村的现实意义。

在驻俞塘村第一书记张健民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智慧人居环境设计系副主任黄小华老师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大学调研团队和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部分师生,在实地参访活动中,与村民互动。了解到每一处艺术振兴乡村节点背后的感人故事,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乡村振兴离不开艺术振兴,艺术赋能村民,村民振兴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的要义。

调研小组在城杨村。

城杨调研感言

在城杨的两天,我们看到了城杨通过产业导入的快速发展,但也正如书记所说,城杨的万里长征才刚刚迈出第一步,接下来如何走好剩下的每一步,需要多方力量来共创共享。相信多村联动的发展策略能够使东钱湖由点成线再成面快速地被激活,每一个乡村都能够实现优势资源互补,从而发展得越来越好,当然私心也希望这“越来越好”当中也有我的一点点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 范泠杉

伴随“艺术+乡村”新发展模式的逐渐普及,城杨村及时且准确地跟紧了时代的潮流,在当下以崭新的姿态迎来了村庄整体风貌翻天覆地的转变,并获得了显而易见的成绩。近几月来,城杨村不仅保持着经济上的创收,还发动村民积极改善居住环境,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巷里巷外充盈着文化与艺术气息,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促进城杨村与外界接轨。城杨村能有如今景象,离不开相关单位对此的鼎力支持,实现了村庄与村民的双重价值。在接下来的村庄建设路途上,希望城杨村继续葆有现今势头,协力推动其持续向好发展,为中国乡村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中国人民大学 梁美琪

在明德广场上有这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把青春写在祖国大地上。一开始我还不甚了解,直到我来到城杨。在这里我看到了曾经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个个名词转化而成的生动现实,“乡村振兴”、“网红经济”、“直播带货”、“智慧营销”等等。干瘪的名词下是最为生动的中国乡村的一步步探索,从脱贫到振兴,每一步都来之不易,每一步都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的相互配合,这其中蕴含着深邃的社会学阐释。

——中国人民大学 周泓杰

艺术振兴乡村的处处节点依托城杨村优秀的自然资源、人文情怀,因地制宜加以设计,而具有独特的城杨魅力。让我感触颇多的是“爷爷家的宝藏”。村民原来脏乱的猪舍摇身一变成了展示具有时代特点、城杨特色老物件的展馆。小小的城杨蕴含着大大的宝藏。每个村庄都有它独一无二的文化,每个村民也都有他们特有的闪光点,乡村改造是挖宝的过程。相信未来的城杨,未来的乡村都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环境设计专业 程昕雨

驻俞塘村第一书记张健民在向调查小组讲解城杨经验。

整体落实前是对整体思路的清晰梳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始终保持实事求是以及严谨的态度与真切实际的实践,真正做到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其中以“为民”的思想贯穿所有,具体到将体验者的体验感划为思考角度,使游客幸福感增加,同时切实发挥乡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乡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乡民参与其中,让乡民感受其中。

而对于已存在或发展的状态,思考更为广阔深远的路,并准备与数字化相结,与时代相结,打造“模范村”。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环境设计专业 沈雨晨

2021年10月24日我们来到了城杨村,我们一起参观了城杨村的乡村改造建设,在这里没有如今千篇一律的乡村改造设计,更多是契合村落的一些改造设计。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村子里原本的空闲房屋被设计为村内一些老旧物品的陈列展示屋,差不多有6、7间的样子,每间房屋内展示的主题都是不同的,有陈列木匠工具的屋子,还有一些早期的木质生活用品,以及一些富有民国风的家具。充分地利用了村落中常见的东西来装饰闲置的屋子。

城杨村的建设让我看见了基层群众跟随党的领导实施乡村振兴的决心,之前去的村庄大多是还未进行改造的,而来到正在进行改革建设的村庄还是第一次,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基层干部与人民都在为了建设更好的祖国而奋斗。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环境设计专业 张夏卓

编辑:沈严

原文链接:https://ypstatic.cnnb.com.cn/yppage-share/news/share/news_detail?newsId=617b6181e4b01f3415e80006&type=wxfs

学校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钱湖南路1号
Copyright@ 2009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