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院
教学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教务 >> 教学成果 >> 正文
智能交互设计专业学子斩获2025年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马拉松竞赛1金1银6铜
发布时间:2025-10-20 发布者:设计学院 浏览次数:

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马拉松竞赛中,设计学院智能交互设计专业刘康华、常力文、丁煦晨等15名同学凭借卓越的设计实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全球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斩获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6项。

今年是智能交互设计专业组织参加设计马拉松竞赛的第2年,以“文脉传承下的新质生产力”为主题,以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为核心资源,通过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绿色材料等新手段,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催生出高附加值、高创意度、高融合性的新型设计生产成果。它不仅重塑设计价值链,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市场需求深度耦合,更以文化认同激活消费潜能,构建可持续的设计生态,实现文化软实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同步跃升。本次赛事吸引了1000余名优秀学员的积极参与,其中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国际知名的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131所优秀院校的学子。80余名国内外导师聚焦多元跨界与前沿创新课题,涵盖12个极具特色的工作坊群。

设计学院智能交互设计专业系统打造了“交响力”专业品牌,构建了“聆听四海—行遍八方—知行合一”三阶递进式培养路径,该路径以文化为根基、实践为路径、创新为核心,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知识输入到创新输出的完整能力链。借助设计马拉松这一国际赛事助力低年级学生实现了从知识吸收到能力输出的有效跨越。这些获奖作品不仅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集中展现,更是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从传统工艺的数字化转译到地域文化的当代诠释,同学们以设计为媒介,实现了文化脉络与现代技术、用户需求的有机融合,彰显出新一代设计人才应有的文化自觉与科技敏感。


金银奖获奖作品

金奖《进食终端》

小组成员:刘康华、常力文、任奥妮妮、洪晓彤、陈季锶

作品简介:本思辨设计装置通过模拟“投放-保存-再生-食用”的饮食闭环,揭露“超仿生”技术背后感官欺骗与伦理代价。作品以视觉与嗅觉的刻意错位,营造“虚假的新鲜感”,旨在挑战“便利即善”的固有观念,迫使观众直面技术黑幕,重新审视我们与食物关系的本质:当“新鲜”沦为算法操控的幻象,我们是否在追求永恒的便利中,出卖了真实的感官与存在的当下?

银奖《字正》

小组成员:丁煦晨、皋钧怡

作品简介:字正智能体态项链,以甲骨文为骨,化作流动的金属线条。内置微型传感器,当不良体态出现,内置芯片会发出精准震动提醒。它不仅是贴身的科技伴侣,更是一件唤醒文化自信的现代配饰,让挺拔自然流露。

更多优秀作品请点击下方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aUheB6bfdc2TZMjbGuIpMA


组织者感言

贾鑫 设计马拉松导师

得益于设计学院与智能交互设计专业的大力支持,同学们已连续2年得以在设计马拉松中深度参与。作为组织者,我深切体会这项赛事远不止于竞技,它搭建了跨专业、跨院校、跨年级的共创平台,让低年级同学得以在真实项目中拓宽视野、深化认知、建立自信,展现出跨越式成长。设计马拉松已成为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珍贵契机。期待继续与这一优秀平台同行,持续为设计教育注入创新活力。


部分学生感言

20242025年金奖获得者:刘康华 | 智能交互设计231

连续两年在设计马拉松中荣获金奖,让我完成了从“专业执行者”到“团队连接者”的蜕变。面对跨专业团队,我认识到最大挑战不在技术,而在如何让不同思维同频共振。我们搭建沟通框架,将抽象概念可视化,在创意与实现间架起桥梁。这两枚金奖,见证了团队从陌生到默契的全过程。我也认识到真正的交互设计,不仅是人机对话,更是人与人的高效协作。这份认知,比卫冕金奖更显珍贵。

2025年金奖获得者:常力文 | 智能交互设计241

作为一名智能交互设计专业的大二学生,这次在设计马拉松中荣获金奖,是对我“让课堂理论落地实战”最珍贵的验证。面对跨专业团队与紧凑赛制,我曾因经验不足而倍感压力。但团队高效的协作模式——清晰的任务分配与及时的头脑风暴,让我迅速成长。让我学会了捕捉设计细节,培养了设计思辨力。

这份荣誉背后,藏着我从反复试错到精准落地的每一步。而我真正的收获远不止这些,这份实实在在的成长比任何荣誉都更让我安心和坚定。

2025年银奖获得者:丁煦晨 | 智能交互设计231

在这短短两周的比赛中,我们经历了方案反复被否的困境,直到最终捧起银奖。这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坚持”二字的重量。

学设计本就是踩着废案前行的过程。自以为完美的方案,常下一秒就被推翻。沮丧难免,却也正是这些时刻,让我们看清不足、直面弱点。我愿用看似“笨”的方法慢慢磨、踏实学——这个过程本身或许比结果更珍贵。结果虽难掌控,但我们永远可以选择用怎样的态度去经历、去成长。

2024年银奖获得者:徐萍 | 智能交互设计231

我今年参与设计马拉松FMCI新物种想象力工作坊,我们为“烟台苹果”探索全新的标识与可能。这不仅是视觉设计,更是一场社会创新的实践——如何让一个符号讲述土地的故事,连接城乡的情感,创造共享的价值。与跨领域伙伴的紧密协作,让灵感在碰撞中迸发。当概念从模糊到清晰,我深刻体会到设计的力量与温度。这段经历为我打开了社会创新设计的全新视野。

2024年银奖获得者:詹一佳 智能交互设计231

通过参加这次临界游戏场工坊的设计马拉松,我收获颇丰。我们组5人来自不同院校与专业,两周内从概念到呈现完成了一个创意作品。通过跨学科合作与快速迭代,我提升了用户调研、原型制作与方案表达的能力,并开始深入思考技术与人性的边界。这次经历让我看见创意的力量,也清晰了自身在团队中的价值,激励我持续探索、勇于实践。

赵昊 | 智能交互设计241

设计马拉松给我提供了一个和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同学交流和头脑风暴的机会,打破了不同设计专业间的学术壁垒。在这十四天的全力创作中,我们披星戴月讨论玩法,搭建地图,修改程序bug,从无到有创造了一个小游戏,成就感满满。我也一睹Top级作品的风采,认清了差距,这对我未来学习路径的规划有着重要指引。

郭沛霖 | 智能交互设计241

设计马拉松的参与是一次独特的经历。虽然团队的磨合过程颇具挑战,让我体验了不同的协作风格,但这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沟通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非常感激这个平台,让我结识了许多同样对设计充满热情的伙伴。通过观摩最终的作品展示,我开拓了眼界,对创新设计有了更广泛的了解。这是一段宝贵的成长旅程。

林宇翔 | 智能交互设计241

参加设计马拉松让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我遇到了特别好的组长和组员们,她们带我一起去思维爆炸,大家一起讨论,一起总结,然后寻找到创新点,推进设计完成。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将自己主观带入到用户视角,导致最终呈现方案与我们的预期有所出入,这点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也是我们最后没有拿到很好成绩的问题所在。

龚凝轩 | 智能交互设计231

在本次赛程中,我加入银发设计工坊“延迟退休背景下工作场所设计”课题组,聚焦服务设计这一全新领域。面对两周的紧张周期,我与跨专业组员深入协作,系统掌握了从需求调研到方案落地的完整设计流程。通过用户旅程图等工具,我学会了精准梳理体验痛点、优化服务逻辑。这段经历让我对设计实践有了更具体、更深度的理解。

金云 智能交互设计231

参与2025设计马拉松SDEA服务设计工坊,我深刻感受到跨学科协作的魅力。在导师指导下,我们以特种设备设计为切入点,结合AI算法优化服务流程,通过工艺计算模块提升设计效率。工坊中,与不同专业的同学碰撞出创新火花,最终完成兼具技术可行性与用户价值的方案。这种“学术+产业”的双轨模式,让我对服务设计的系统性有了全新认知。

许晴 智能交互设计231

有幸参与北京设计马拉松,入选FMCI新物种想象力工作坊。我们聚焦烟台苹果浪费问题,以瑕疵果为原料,结合盲盒、APP与智能贩卖机,重塑农产品价值。这次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设计不仅是美的创造,更是连接土地、文化与科技的桥梁。在传统与未来的碰撞中,我们正用行动诠释“天下共品”的愿景—让每颗果实都不被辜负,让农耕文明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学校地址:浙江省宁波市钱湖南路1号
Copyright@ 2009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